乡村建设中,植树造林常见“植草造绿”现象,满足于绿化就行。
多年来,我在旅游中经常登高山下农村。应该说很多地方绿化搞得挺不错,山青田绿风光无限,然而细细一看,相当一些地方远看是风景,近看不是杂树就是朽木,质材让人不敢恭维。登山的时候经常遇到一些老人指着山上的杂树议论道:能不能换点好树种,将来长成参天大树造福后人?
老人说得不无道理,这些问题也不是一两座山才有,而是相当普遍。前些年,冬天的大雪把一些山上的小树大树压断后,结果发现不少断面多是被虫子蛀空的种树,可见这样的树长得再久都是废材!如果不调整树种就有点可惜,就会造成十足的浪费。当我们走到浙江天目山等名山上去拥抱那些千年大树的时候,这种感受更加深刻!
植树要讲绿化效益,也要讲时空效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我们的绿化理念需要转变,从透绿向成材成果等升华。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逐步更新和插栽能成材、能开花、能结果的良材,前者可以长成几百年或千年大树,后者可以观赏结果实,是一举多得,后劲充足的好事。
假如我们对短视行为不及早纠正,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负债”累累,最终量变到质变,再改就难了。
农村和山地是植树的广阔天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在加大绿化优化环境的同时,有理由对树种进行选择,不断更新换代,把过去的损失及早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