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结构性改革强农惠农。
农业发展再获新推力。
当前问题
2015年12月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5万吨(12428.7亿斤),比2014年粮食产量增加1440.8万吨(288.2亿斤),增长2.4%,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
中青在线网评李宁的文章指出,但是在这一数据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业竞争力连年下降。特别是在产业链上,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相互脱节。
李宁进一步指出,在农产品主产区,由于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加工转化能力不强,无法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产品以原材料的形式从农村输出,粮食增产没有转变为农民的实在收入。
那么在2015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幅连续第6年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但是同时新华社的报道也分析,与此同时,农民收入不高且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农产品价格下行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双碰头”,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拓宽增收新渠道。
组织化和规模化
“我们能有更多的家庭农场、更多的专业合作社,这显然有助于农业一二三产业相互的交互融合。还有在农业领域,我们还是要更多地发展,紧紧围绕着农业生产服务的服务业,这样的话,我们会看到农业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局面。 ”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在接受中国乡村之声采访时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重点和难点在于进一步推进农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
姚景源认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难点是我们现在一定还是要深化改革,要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农业就生产方式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模式,就是一定要加大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因为你只有有了组织化、规模化的提高,我们的一二三产才能够交互融合。
这方面各地都有一些实践,就家庭农场来说,以上海松江区为例,到今年底,松江全区粮食家庭农场户数为1119户,经营面积14.05万亩,户均经营面积125亩;但到“十三五”期末,松江家庭农场户数将减少到500户左右,届时户均经营规模将至少翻一番,达200亩至250亩。
《解放日报》在松江家庭农场报道中用的子标题是——体面的收入,意气风发的农民。
龙头企业昂起头
会议提出,建立利益联合机制,强化龙头企业连农带农与国家扶持政策挂钩的激励机制。
“我国农业一直面临着效益不高、竞争力不足的困难,而要提高比较收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就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说。李国祥表示,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政策的重点就在于扶持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
实际上11月初,农业部在广西举办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班。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强调,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龙头企业是经营主体融合共生的主导者,是产业环节融合互动的引领者,也是资源要素融合渗透的推动者,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龙头企业涵盖三个产业,可以是生产加工企业,可以是中介组织和专业批发市场等流通企业。
龙头企业通常的标准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企业固定资产达5000万元以上;近三年销售额在2亿元以上;产地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在5亿元以上。重要的是带动能力强,产加销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健全,能带动较多农户;有稳定的较大规模的原料生产基地。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升一地的农产品供给水平,属于撬动庞大农村产业升级的一个支点。
新农业时代
人们在观念中似乎觉得,日本人吃生鱼片是一个普遍的消费传统。而三洋第二任社长井植熏曾经谈及,虽然日本四面环海,但是早先离海稍远一些的内陆其实吃不到鱼,这种情况的改变是因为战后冷藏技术的普遍应用。
广发证券洪涛最近的一份研报中列举数据:日本家用电冰箱渗透率在1979年接近100%,当年冷冻食品加工量为48.6万吨,家庭端冰箱渗透率的饱和推动了对冷冻食品的巨大需求,1999年(应为1989年)日本冷冻食品加工量达到了202万吨(包含进口),10年翻了4倍。中国2014年人均GDP为7600美元,城镇居民平均百户电冰箱保有量在2012年已经达到98.5(接近100),与日本1979年情况极为相近,未来10年冷冻食品需求具备4倍空间,批发市场存在2倍空间。
就冷链这个环节来说,关键在终端,包括消费水平和冰箱保有量,作为中间的2B环节,其实演进的速度可以很快。
工业化国家农产品进入冷链系统流通的在90%以上,而我国目前进入冷链系统的蔬菜类比重只占到全部蔬菜的5%,肉类只占到15%。而且在从产地到商超过程中冷链也存在中断的现象。因此将会经历一个迅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