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秋葵到无花果,从火鸡到藏香猪……近年来,不时有种养大户因为生产的特色农产品滞销而寻求媒体帮助,期望通过媒体强大的传播力量,让自己的产品卖得更快,卖得更好。经媒体报道后,一些农产品销路也确实有所增加,但其中也有隐忧。
近年来,各地发展特色种养业方兴未艾。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特色种养业,有的是农民一时脑袋发热盲目发展的,有的是由政绩观偏颇的地方政府搞的形象工程。这些种养项目在实施前,大多没有考察产品的销售市场,没有论证项目的可行性,更未找到稳妥的销路,直至一些产品生产出来后遭遇市场寒流,烂在地里、困在圈里。虽然通过媒体牵线搭桥卖掉了一些产品,但销路的增加,除佐证了“酒好也需勤吆喝”这句话之外,我们也应当看到,不少产品是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出于关心、支持“三农”而购买的,并不是真正市场需求的反映,也不能作为来年农业生产的指南。
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特色农产品销售难,必须在发展特色种养项目之前,就先给产品找好销路。一是要提前考察市场。种养大户在发展种植或养殖产业前,应首先对项目进行深入了解,多方考察市场,掌握产品的市场定位和销售路径,最好能拿到实实在在的订单,这样才能“手里有粮,心中不慌”。二是提前吆喝。相对于传统农产品来说,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接受有一个过程。种养大户应在发展产业之初,就通过各种渠道多作宣传推介,在市场上“混个脸熟”,而不是等产品生产出来、销不出去时,才“临时抱佛脚”。
只有这样,特色农产品才能真正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