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在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全国上下掀起一股新东风。然而,这股高大上的‘东风’与土里土气的农业挂钩,总觉得有点格格不入,互联网到底应该是带着农业‘飞’?还是应该落地带着农业‘跑’?飞不起来,在‘跑’之前至少要‘走’上多少年?
日前,一位老友来电话,探讨一亩田手机APP某个功能取消的问题,电话中也谈及此事。这位朋友从事农产品交易多年,目前主要从事产品出库入库工作。电话中他也问到“农业真正靠互联网发展起来,你预计需要多少年?”
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靠互联网发展起来是很长远的事情。农业从生产到流通再到销售,电话中笔者只在“互联网+”结合流通环节进行分析,其他没有深入研究,一句话总结就是:用互联网思维去改变传统贸易流通,互联网无法落地,不切合实际,等“+”上了,起码要走上三到五年。
首先,中国农产品标准化的问题一直没有统一的规划。举苹果的例子来说,目前现行的标准有三套,即国家标准、市场标准和产地标准。国家标准主要应用在进出口、加工等;市场标准适用于批发市场,主要目的是批发商买卖利益最大化;产地标准是由于目前农村劳动力少,逐渐出现包地、包果园、包山头的买卖方式。无论“互联网+”从哪个角度切入都不能落地,只能满足一部分用户需求。
其次,传统农产品各环节流通的固有模式。近几年,经纪人代办和批发商的合作模式逐步向共同盈利发展,这种利益共同体的形式比较新颖,但也坚不可摧,模式建立在多年合作诚信的基础之上,这也是流通中最可贵的。如果想利用互联网插一脚撮合贸易,只能落地考虑,如何做到诚信?如何满足各环节利益,在不破坏这种共同体模式的前提下,实现“互联网+”的高大上?
还有我国乡村信息化建设等必要条件,如此看来在流通方面,“互联网+农业”值得做的也只有信息撮合了,等“+”上了,起码要走上三到五年。老友预计也就两到三年时间,究其原因是目前农村土地流转趋势。
据朋友介绍,近两年农村劳动力少,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以个体为单位难以维持,只能流转土地,产地出现很多合作社和生产大户,并且每年趋势有所增加,从这点来看,农业生产者格局有所变化,“互联网+”的信息高效作用将来必定体现的淋漓尽致,预计两到三年时间也不足为奇,看来笔者所了解的也‘不落地’了,应该到乡村去走一走看一看了。
同时,这种格局变化也会带来部分产业兴起,例如:土地集约化孕育出大量合作社和生产大户,区域内粗加工企业也会随之兴起,农资、农机等都会受益,两到三年之间“互联网+农业”发展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