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田研究员:新型职业化农民将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农业新闻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和年轻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中办、国办近日印发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中国将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月4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官员表示,中国将通过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以及农业职业教育,逐步做好配套制度的建设,发展职业化农民。而这其中,农业职业教育尤为重要,要采取定向的方式培养越来越多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
![](/uploads/allimg/151109/0U4555050-0.jpg)
睿犇犇有话说: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
农村的老龄化速度正在加快,同时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农业从业者的劳动力老龄化的程度远远高于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中老年农民将加快成为农业劳动力的主力。参见日本,农业就业人口平均年龄达67岁,仅2010年就比上次调查(2005年)上升了2.6岁。可以预见,将来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会推进得很快,很多地区农业面临着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
而新生代农民,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多是家中独子,他们并不想过辛劳的务农生活,对农村和土地也并不像他们的祖辈那样依恋,甚至很多“90后”农民根本没种过地,所以未来“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难题。
如何破解难题
破解这一难题的方法,就是要在农村留住一部分人,尤其是中青年劳动力,那么就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降低务农人力成本,让农业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行业,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尊重更好的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这就需要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水平,培育职业化农民,而这一艰巨任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教育设施投入。当前中青年人大量进城务工后不愿意回到家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备,无法满足他们教育、医疗、消费等众多需求。
其次,要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从业者收入,创造条件让一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农职专业毕业生,愿意回到农村务农。
最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与农村金融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农民回到农村后,有规模化的土地可经营,有完善金融和保险制度保障,大幅度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才能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
重要声明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公司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与公正,但文中的观点与评论仅供参考,不代表对市场走势的确定性判断。本报告版权仅为一亩田集团研究院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一亩田集团研究院,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