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21年前联合国通过这样一个决议,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恐怕是最为严重的灾难,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
今天我们仍然要说,全球荒漠化问题不但没有缓和,反而更加严重了。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在我国,土地沙化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根据我省最近的一次荒漠化土地监测,在最近五年内虽然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分布范围广,面积大,局部地区还在进一步扩大,荒漠化治理和防沙治沙形势依然严峻。
基于荒漠化和防沙治沙任重道远这样的大背景,我们不仅要记住这个日子,更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思考和探索防沙治沙的路子。
我们防沙治沙的路子首先应该是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促进沙化土地植被的自然恢复。制定合理的计划,对于那些土壤尚存,或者生态退化没有达到退化极限的地方,自然恢复是最明智的做法。这些年我们在防沙治沙实践中忽视了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同时也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在那些治理难度大、成效不显著的地区,最好的办法是“人退”,减少人为压力,让自然去修复。生态学家说,即使在那些古老的沙漠地区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因为那些戈壁和古沙漠上有一层天然“面膜”,只要我们不去碰它,就可以保护土壤不被风吹走。
沙地草地原本就是长草的,只是人们放养了过量的牲畜压制了草的生长。我省这几年在全面保护现有林草植被的基础上,控制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沙漠化和草地退化,建立了乌图美仁、大柴旦、塔拉滩、木格滩、夏日哈、金子海、茫崖、海晏8处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这就是以“自然力为主,人力为辅”的最好生态修复方式,一旦草原恢复“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象后,植物强大的根系就会把沙尘类物质严严实实地固定在源头上,不仅把人的破坏力变为了保护力,而且节省了不必要的生态治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