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需要400株黄桷兰、600株紫荆……”6月10日,宜宾市珙县上罗镇代家村村委会十分热闹,村支书史进洪逐户分配刚接下的一笔50万元苗木大订单。
这个位于乌蒙山区的贫困村,苗木生意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一百多个大客户遍及全国。去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6379元,比宜宾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6500多元。
村委会不远处的连片山岭郁郁葱葱,种满了金桂、红花丹桂、朱砂桂、白玉兰等名贵花木。62岁的村民周道容告诉记者,再过一个月,苗木花开,“村里的空气都是香的。”
村干部把“生意”做成产业
“各自回去选好苗,送来集中发货哈。”史进洪交代一番后便开始分配起来:“周道容家出30株、史进松家出30株……”记者好奇:以什么原则来分配?有村民抢着说:“这是咱村创新的‘种植总量等比销售法’。”也就是按各户的种植比例来分配订单中的所需数量。
有别于常见的“公司+农户”,代家村采用“党支部+专合社”形式。“产业从探路到规模,从规模到品质,从品质到效益的三个阶段,都由‘村两委’带头干,干好了,村民们加入。”史进洪说。
10多年前的代家村,人均纯收入仅1500多元。2003年,史进洪得知花卉苗木有发展前景后,劝大家一起干,可种惯了庄稼的村民不愿意。史进洪发动4名村干部,凑了5万元,种下全村第一批20亩黄桷树。2005年的一天,史进洪接到镇长打来的电话:“泸州那边要一批黄桷兰,你有没有?”就这样,批发价6元一株的树苗,以每株50元卖出。当年,他们总共做了30万元的订单,“一算账,种树每亩年均利润4000元。”
“只有村民富裕了,支部才算建好了。”村干部邀请种植专家进村入户传授技术,先前观望的村民陆续加入。如今,代家村成立了花卉苗木专合组织,全村已种植各类花卉苗木3875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7%,种植农户220户,占全村农户近90%。下一步,村里还将打造“代家”苗木品牌,让新村发展的产业支撑更加扎实。
从卖苗木到卖品牌
6月10日,80后村民史进松开着小轿车从宜宾市区返回代家村,“我刚才和客户谈好了一个小型绿化工程。”8年前,史进松不愿继续随父母在浙江打工,返乡创业种起苗木。去年,他挣了30万元,还成为村里产业升级的“试点户”。
“不仅要卖树子,还要卖工程、卖文化、卖品牌……”史进洪告诉记者,村里已投入200万元,建起苗木科技产业示范园,村里具备苗木培育技能的村民已有70余人,“比起过去从浙江、泸州引进幼苗,自己培育苗木可节约一半以上种植成本。”
村里还将以科技园为载体,打造“花海山村”,为将来三产联动打下基础;进行花卉苗木嫁接技术的探索和苗木工程造型设计的试验。史进松去年挣的30万元里,有三分之一是承接绿化工程的收入,“单卖黄桷树,每棵树收益大约50余元。绿化工程中,加上绿化造型和设计,每棵树收益可实现翻倍”。
在示范园的大棚里,记者见到了村委会专门从景德镇定制的各种花盆,上面均印着“代家”字样,“从现在起,所有的盆景、花卉以及工程,都要有我们自己的品牌。”据悉,村里已有10多户能够开展绿化工程设计、园艺设计的“试点户”。
夕阳下,领好苗木的村民们三三两两回家。他们有的住在错落有致的小洋房里,有的住在新村聚居点里。聚居点空地上,一块硕大的牌子上写着“勇敢闯、顽强拼、齐奋进”几个大字,折射出村民们一往直前的决心。